《涪陵地区简志》求取 ⇩

序言1

凡例1

概述1

大事记1

第一编政区建置1

第一章 位置与面积1

第二章 建置沿革1

第三章 行政区划5

第四章 人口8

第五章 民族10

第六章 县市释名11

第二编自然环境15

第一章地质与矿产15

第一节 地层及岩性15

第二节 地质构造15

第三节 矿产16

第四节 地震17

第二章地貌18

第一节 地貌概况与特征18

第二节 地貌分布与形态18

第三节 灾害地貌21

第三章气候22

第一节 气候的主要特点及形成因素22

第二节 气候要素22

第三节 灾害性天气24

第四章河流、湖泊及水资源27

第一节 主要河流27

第二节 湖泊28

第三节 水资源28

第五章土地资源30

第一节 土地利用现状30

第二节 土壤类型及特征30

第六章植物32

第一节 植物区系特点32

第二节 植物资源32

第三节 自然植被及栽培植被32

第七章动物33

第一节 野生动物33

第二节 鱼类资源33

第三节 畜禽资源33

第三编经济综合管理35

第一章经济综述35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经济状况35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经济概貌36

第二章 计划管理40

第三章 统计监督43

第四章 标准计量管理47

第五章 物价管理50

第六章 工商行政管理52

第四编农业59

第一章生产关系变革59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61

第二节 土地改革61

第三节 集体所有制62

第二章种植业63

第一节 区划63

第二节 主要作物64

第三节 农业技术75

第四节 作物保护80

第五节 农业机具82

第六节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83

第三章养殖业85

第一节 养殖条件85

第二节 饲养85

第三节 疫病防治91

第四章林业92

第一节 森林资源92

第二节 珍稀古树95

第三节 森林培育96

第四节 林场98

第五节 森林保护99

第六节 森林采伐101

第五编工交邮电103

第一章工业103

第一节 机构104

第二节 主要工业105

第三节 乡镇企业121

第二章交通运输123

第一节 陆路123

第二节 水道131

第三节 运输138

第四节 管理机构141

第三章邮电142

第一节 邮政142

第二节 电信145

第六编城建环保149

第一章城乡建设149

第一节 机构149

第二节 城镇建设149

第三节 乡镇民房152

第四节 建筑行业152

第二章环境保护153

第一节 环境质量监测153

第二节 污染治理154

第七编财贸金融155

第一章商业155

第一节 机构155

第二节 体制156

第三节 商品购销、储运158

第四节 饮食服务170

第五节 经营管理171

第二章财政172

第一节 机构172

第二节 体制172

第三节 收入173

第四节 支出174

第五节 收支构成176

第三章税务176

第一节 机构176

第二节 税制176

第三节 主要税种177

第四节 税收178

第四章金融180

第一节 机构180

第二节 业务181

第八编党派群团189

第一章中国国民党地方组织189

第一节 组织189

第二节 活动189

第二章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191

第一节 党的地下组织191

第二节 党的地下活动193

第三节 中共涪陵地区委员会194

第三章其它党派210

第一节 中国青年党210

第二节 中国民主社会党210

第三节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210

第四节 中国农工民主党211

第四章群众团体211

第一节 工人组织211

第二节 青少年组织214

第三节 妇女组织216

第四节 农民组织217

第五节 工商组织218

第九编政权政务221

第一章 涪陵地区行政公署221

第二章劳动人事227

第一节 机构227

第二节 劳动管理227

第三节 干部管理233

第四节 工资福利237

第三章民政240

第一节 机构240

第二节 基层政权建设240

第三节 优抚242

第四节 拥军优属活动243

第五节 社会福利244

第六节 救灾救济246

第七节 安置248

第八节 婚丧管理249

第四章 政事纪要252

第十编公安司法269

第一章司法269

第一节 机构269

第二节 法制宣传269

第三节 公证工作270

第四节 律师工作271

第五节 调解工作272

第六节 劳改工作273

第二章公安274

第一节 机构274

第二节 镇压反革命274

第三节 打击刑事犯罪276

第四节 治安管理277

第五节 户口管理280

第六节 消防工作283

第三章检察286

第一节 机构286

第二节 刑事检察286

第三节 经济检察287

第四节 法纪检察288

第五节 监所检察288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289

第四章审判289

第一节 机构289

第二节 民事审判290

第三节 刑事审判292

第四节 经济审判294

第五节 复查刑事案件295

第十一编军事297

第一章机构沿革297

第一节 地方武装297

第二节 驻军301

第二章兵役304

第一节 机构304

第二节 制度305

第三章民兵工作306

第一节 组织建设306

第二节 政治教育308

第三节 军事训练308

第四节 武器装备309

第五节 主要活动310

第四章军事要地311

第一节 重要山地311

第二节 主要制高点312

第三节 主要车站、码头313

第四节 重要桥梁、渡口313

第五章防空战备314

第一节 机构314

第二节 战备314

第三节 设施315

第六章 战事要略317

第十二编教育科技323

第一章教育323

第一节 教育体系323

第二节 教育改革334

第三节 教师338

第四节 管理342

第二章科技346

第一节 机构346

第二节 科技队伍349

第三节 科技活动350

第四节 科技成果352

第五节 气象356

第十三编体育卫生359

第一章体育359

第一节 机构359

第二节 学校体育359

第三节 职工体育359

第四节 农民体育360

第五节 培训360

第六节 竞技362

第七节 场地369

第二章卫生372

第一节 机构372

第二节 防疫376

第三节 医疗388

第四节 保健393

第十四编文化艺术397

第一章 机构397

第二章文学艺术398

第一节 文学398

第二节 曲艺404

第三节 音乐、舞蹈406

第四节 戏剧411

第五节 美术、书法、摄影416

第三章报刊、图书422

第一节 报纸422

第二节 图书422

第四章广播影视423

第一节 广播423

第二节 电影424

第三节 电视426

第五章 文物426

第六章 档案428

第七章 方志428

第十五编土特名产437

第一章名特产品437

第一节 农副产品437

第二节 林特产品439

第三节 中药名产441

第四节 名茶、果品443

第五节 手工艺品446

第二章食品、小吃449

第一节 名优食品449

第二节 风味小吃451

第十六编名胜古迹455

一、涪陵市455

白鹤石梁455

乌江风光456

北岩点易洞457

小田溪巴墓458

小溪天生桥和溶洞459

榨菜发源地邱家下院460

四川二路红军诞生地罗云坝460

四川第一个县级农民协会诞生地李家祠堂461

望州公园461

二、南川县462

金佛山462

三泉466

三、丰都县468

名山468

双桂山472

刘伯承同志护国战斗遗址大西门472

四、垫江县474

千佛岩摩岩造像474

钟嘴寨474

宝鼎山475

五、武隆县476

芙蓉江风光476

三潮水476

大溪河十里长峡476

长孙无忌墓477

六、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478

小南海478

山阳岭恐龙化石遗址479

七、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480

赵世炎同志故居480

南腰界480

“世外桃源”大酉洞481

二酉洞482

八、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483

刘、邓大军入川处洪茶渡口483

二野司令部旧址凤鸣书院483

九溪十八洞土家族、苗族起义遗址石堤卷洞门484

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485

绿荫轩485

摩围山485

十、石柱土家族自治县487

秦良玉陵园487

万寿山487

龙河、郁江、石堤岩棺488

第十七编风俗方言491

第一章风俗491

第一节 生产习俗491

第二节 生活习俗492

第三节 礼仪习俗493

第四节 岁时节俗494

第五节 家族习俗495

第六节 信仰习俗496

第七节 社团习俗499

第八节 迷信、陋习502

第九节 土家族苗族习俗503

第十节 社会新风505

第二章方言508

第一节 语音508

第二节 方言词语511

第三节 谚语514

第四节 歇后语516

第五节 隐语519

第十八编人物521

夏邦谟521

秦良玉521

糜奇瑜522

石彦恬523

李惺523

徐邦道524

温朝钟525

汪石冥526

赵世炎526

李蔚如528

王剑虹529

施愚529

张竟若529

钟善辅530

汪长青531

尹觐阳532

唐仲书532

万涛533

龚渭清534

肖湘535

王超奎535

王诤友536

高亚衡536

古承铄537

许智伟537

郭一帆538

庹贡庭539

邹吉斋539

龙守贤540

陈兰亭540

涪陵天宝寺能海法师542

陈谷音542

刘仁543

高世华543

陈镜田544

胡继忠544

董时进545

肖中鼎546

赵君陶546

编印说明549

《涪陵地区简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王开举主编 四川省涪陵地区地方志办公室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