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北京卷》求取 ⇩

第一章 人口发展的回顾1

一、1990年人口现状与特征3

(一)北京人口规模超千万,是中国特大城市之一3

(二)人口增长迅速,近郊区更为突出9

(三)人口分布疏密不均,人口密度发生了显著变化10

(四)流动人口急剧增加,区县差异显著11

(五)人口文化程度显著提高,人口素质明显改善13

(六)育龄妇女生育率下降,多孩率上升15

二、人口总量的变化18

(一)常住人口持续增长18

(二)影响常住人口增长因素22

(三)常住人口发展趋势25

(一)人口再生产类型已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28

三、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28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因素30

第二章 人口年龄性别构成31

一、人口年龄构成31

(一)人口年龄构成的变化31

(二)人口年龄构成的地区差异与城乡差异36

(三)人口年龄构成类型及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41

二、人口性别构成44

(一)人口性别比的变化及特点44

(二)分年龄的人口性别比46

(三)人口性别构成的地区差异与城乡差异48

(一)人口老龄化概况50

一、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趋势50

第三章 人口老龄化50

(二)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原因53

(三)人口老龄化的特点55

(四)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影响57

(五)老年人口的特点与生活质量状况58

二、老年人口的婚姻与家庭58

(一)老年人口婚姻的现状、特点58

(二)老年人口的家庭状况60

(三)婚姻、家庭对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影响62

(四)老年人的再婚问题63

(五)未来身边无子女老年人的需求64

三、老年人口及60岁以下的离退休职工再就业65

(一)老年人口再就业的意义66

(二)老年人口再就业的状况67

四、老年人口的供养状况与社会保障69

(一)老年人口供养的现状69

(二)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老年社会保障制度71

第四章 婚姻与家庭72

一、婚姻状况及特点72

(一)婚姻状况概述72

(二)婚姻状况的特点73

(三)婚姻状况的变化81

二、家庭规模与家庭类型85

(一)概况85

(二)不同规模的家庭户类别状况91

(三)有老年人口家庭户状况93

(一)早婚增多,早育比例提高94

三、婚姻家庭与生育94

(二)无子女家庭户增多95

四、婚姻家庭与社会经济96

(一)婚姻变化与社会经济96

(二)家庭变化与社会经济97

第五章 人口文化素质99

一、人口文化构成99

(一)人口文化水平概要99

(二)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101

(三)人口文化构成的地区和城乡差别104

(四)人口文化构成的变动趋势105

(五)文盲、半文盲人口106

(一)北京市基本上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08

二、人口文化素质与教育108

(二)教育结构的状况及转变109

(三)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状况112

三、人口文化素质与人口控制114

(一)人口文化素质与生育率的关系114

(二)人口控制的重点在农村116

四、人口文化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116

(一)人口文化素质与就业效益有着密切的关系118

(二)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促进科技队伍的壮大,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加速科技成果的物化119

(三)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为就业方向的改变,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有利条件120

第六章 生育水平与人口控制121

一、生育水平现状121

(一)概况121

(二)今后生育水平的变化趋势129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生育水平的影响130

二、影响生育水平的因素130

(二)不同职业对生育水平的影响132

(三)不同文化程序对生育水平的影响132

(四)政府实施人口政策对生育水平的影响133

(五)不同婚姻生育观对生育水平的影响133

三、今后人口控制的难点与对策134

(一)控制难点134

(二)控制人口生育水平的对策136

第七章 死亡水平及平均预期寿命139

一、死亡率水平及其变化139

(一)总死亡率及其变化139

(二)分性别死亡率及其变化140

(四)分区、县死亡率及其变化141

(三)城乡(市、镇、县)死亡率及其变化141

二、人口分性别、年龄死亡率143

(一)婴幼儿死亡率143

(二)青壮年死亡率143

(三)老年死亡率143

(四)城乡(市、镇、县)性别--年龄死亡率差异145

(五)区、县性别-年龄死亡率差异145

(六)不同文化程度性别-年龄死亡率差异150

(七)不同职业的人口年龄死亡率差别151

三、平均预期寿命152

(一)平均预期寿命及其变化152

(二)区县平均预期寿命及其变化152

四、死因构成153

一、人口分布157

第八章 人口分布与城镇化157

(一)人口分布状况158

(二)人口分布的成因162

(三)北京市流动人口分布状况163

(四)北京市人口分布存在的问题164

二、人口的城镇化165

(一)人口的城镇化的进程166

(二)影响城镇化进程的因素172

第九章 人口迁移和流动177

一、人口迁移状况178

(一)人口迁移是北京市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178

(二)迁入人口地区分布179

(三)迁入人口的文化程度180

(四)外地迁入人口职业情况183

(五)迁入北京的原因186

二、人口流动状况187

(一)流动人口数量显著增加188

(二)年龄、职业、文化构成188

(三)在市内的分布189

(四)在城市内的流动190

三、人口迁移、流动与社会经济发展190

(一)人口迁移过程受政治和经济影响190

(二)人口迁移、流动方向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192

(三)人口迁移对首都经济建设的影响192

一、少数民族人口的数量194

(一)少数民族人口发展情况回顾194

第十章 少数民族人口194

(二)少数民族人口发展较快195

(三)1982、1990年各民族人口及增长情况197

二、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198

(一)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情况的历史回顾198

(二)少数民族分布情况一览表200

(三)1990年少数民族分布情况和特征202

三、少数民族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及婚姻情况206

(一)少数民族人口年龄情况206

(二)少数民族人口的性别构成208

(三)少数民族的婚姻状况209

四、少数民族人口的文化素质210

(一)世居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与汉族接近210

(二)少数民族文盲和半文盲减少,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11

(三)少数民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与全市水平相同212

五、少数民族人口的行业、职业构成212

(一)行业、职业的构成与人口分布有关213

(二)与迁移来京的少数民族人口结构有关214

(三)与世居少数民族谋生的传统行业有关214

(四)少数民族行业、职业构成的特点215

六、各民族人口的宗教215

第十一章 劳动力资源构成与配置217

一、劳动力资源的构成状况217

(一)劳动力资源的总量构成及增长速度217

(二)劳动力人口的年龄构成219

(三)劳动力人口的性别构成及性别比220

(四)劳动力人口的文化构成221

(五)劳动力人口的地区分布221

(六)2000年劳动力资源发展趋势223

二、在业人口状况224

(一)在业人口的比重224

(二)在业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226

(三)在业人口的地区分布226

(一)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227

(四)在业人口的行业构成227

(五)在业人口的职业构成231

(六)在业人口的文化素质234

三、不在业人口状况237

(一)不在业人口的数量及比重237

(二)不在业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237

(三)不在业人口的文化构成239

(四)不在业人口的地区分布241

(五)市镇待业人口状况241

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243

(一)现行三次产业的发展状况243

(二)劳动力的合理流向与产业结构的调整248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势在必行250

第十二章 人口与资源环境252

一、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现状253

(一)沉重的人口压力253

(二)紧缺的自然资源255

(三)问题严重的生态环境259

二、控制人口的努力和资源环境的发展变化261

(一)人口与资源环境基本适应的恢复时期261

(二)人口与资源环境渐趋失调的重化工业时期262

(三)人口与资源环境不断改善的振兴时期264

三、资源环境与人口发展的未来268

(一)未来的人口增长趋势269

(二)2000年资源供需关系预测269

(三)首都生态环境发展规划271

第十三章 人口与消费272

一、人口与消费273

(二)衣着消费结构的变化281

(三)用品消费结构的变化283

(四)住房消费结构的变化285

(五)精神文化消费结构的变化287

二、人口投资288

三、总人口的分母效应--人均水平291

第十四章 人口预测297

一、人口总量的预测297

(一)人口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上升,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下降趋势显著298

(二)育龄妇女人数逐年增加、育龄妇女生育率下降,是造成人口总量增长,趋势减缓的又一因素300

二、人口的结构预测301

(一)人口再生产类型的预测301

(二)人口年龄结构的预测302

三、对未来人口发展过程中突出问题的预测303

(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快,老化程度日益提高,老年人口数量显著增加303

(二)随着人口老龄化,相应的出现劳动力的老化,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将逐年减少,而退出劳动年龄人口将显著增加305

(三)劳动人口负担系数稳中有降,但抚养老年人口比重将逐渐增加,使家庭和社会养老负担加重307

四、未来人口发展的基本对策307

(一)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建立并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障体系308

(二)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重视人口质量的提高308

(三)要随着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制定城市人口规模,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309

(四)在预见到劳动力人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宜及早制订有关政策,缓解矛盾310

1994《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北京卷》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跨世纪的中国人口》(北京卷)编委会编著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青海卷(1994 PDF版)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青海卷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跨世纪的北京  农业卷(1996 PDF版)
跨世纪的北京 农业卷
1996 北京:新华出版社
跨世纪的北京  商业卷(1996 PDF版)
跨世纪的北京 商业卷
1996 北京:新华出版社
跨世纪的北京  总览卷(1996 PDF版)
跨世纪的北京 总览卷
1996 北京:新华出版社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陕西卷(1994 PDF版)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陕西卷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吉林卷(1994 PDF版)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吉林卷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山西卷(1994 PDF版)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山西卷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河北卷(1994 PDF版)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河北卷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综合卷(1994 PDF版)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综合卷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西藏卷(1994 PDF版)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西藏卷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云南卷(1994 PDF版)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云南卷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浙江卷(1994 PDF版)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浙江卷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安徽卷(1994 PDF版)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安徽卷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江苏卷(1994 PDF版)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江苏卷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山东卷(1994 PDF版)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山东卷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