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志》求取 ⇩

概述1

大事记9

第二节 陋习30

第一编 建置 区划59

第一章 建置59

第一节 沿革59

第二节 境域演变60

第二章 城垣61

第二节 明清时淮城的城市规划布局61

第一节 城垣变迁61

第三章 区划62

第一节 民国时期淮安的行政区划62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淮安的行政区划64

第四章 乡镇68

第一节 淮城镇68

第二节 板闸镇69

第三节 车桥镇70

第四节 平桥镇71

第五节 钦工镇72

第七节 流均镇73

第六节 朱桥镇73

第八节 溪河镇74

第九节 苏嘴镇75

第十节 林集镇75

第十一节 泾口乡76

第十二节 博里乡76

第十三节 仇桥乡77

第十四节 复兴乡78

第十五节 施河乡78

第十七节 马甸乡79

第十六节 建淮乡79

第十八节 七洞乡80

第十九节 范集乡81

第二十节 南闸乡82

第二十一节 三堡乡82

第二十二节 顺河乡83

第二十三节 季桥乡84

第二十四节 城东乡84

第二十五节 徐杨乡85

第二十六节 席桥乡86

第二十八节 南马厂乡87

第二十七节 宋集乡87

第二十九节 茭陵乡88

第三十节 园艺场88

第三十一节 原种场89

附:白马湖农场89

第二编 自然环境91

第一章 地质92

第一节 地层92

第二节 地质构造93

第三节 水文地质94

第四节 工程地质95

第二章 地貌96

第五节 矿藏96

第一节 地貌特征96

第二节 地貌分区97

第三章 河湖97

第一节 河流97

第二节 湖荡98

第四章 气候98

第一节 四季特征98

第二节 主要气候要素100

第三节 灾害性天气103

第一节 土壤分类104

第五章 土壤104

第二节 水稻土类105

第三节 潮土类106

第六章 野生动植物107

第一节 野生动物107

第二节 野生植物108

第七章 环境保护110

第一节 环境污染现状110

第二节 主要污染源111

第三节 环境治理112

第四节 环境监测113

第三编 农业115

第一章 农村生产关系116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116

第二节 土地改革与复查117

第三节 农业生产互助合作117

第四节 人民公社119

第五节 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22

第二章 农业区划与耕作制度123

第一节 农业区划123

第二节 耕作制度125

第一节 品种演变与布局126

第三章 种子126

第二节 良种选育和经营128

第四章 肥料129

第一节 有机肥129

第二节 无机肥130

第三节 菌肥130

第五章 作物栽培131

第一节 粮食作物131

第二节 经济作物134

第一节 病虫草鼠害的防治138

第六章 农作物保护138

第二节 病虫害的预测预报142

第二节 农业机械143

第七章 农业机具143

第一节 传统农具143

第三节 农机管理145

第四编 林牧副渔147

第一章 林业148

第一节 用材148

第二节 果树151

第一节 家禽153

第二章 畜牧业153

第二节 家畜156

第三节 疫病防治160

第三章 水产业163

第一节 水产资源163

第二节 捕捞164

第三节 养殖165

第四节 养殖场和养殖专业户169

第一节 花卉分布及品种170

第四章 花卉业170

第五节 渔政管理170

第二节 栽培技术171

第三节 花圃171

第一节 栽桑172

第五章 蚕桑业172

第二节 养蚕173

第五编 水利175

第一章 河道治理176

第一节 流域性河道治理176

第二节 市内骨干河道治理179

第一节 水利枢纽建筑物组成185

第二章 淮安水利枢纽185

第二节 水利枢纽的控制运用186

第三章 农田基本建设187

第一节 河网建设187

第二节 自流灌溉工程187

第三节 圩区建设191

第四节 机电排灌站192

第五节 井灌194

第六节 平田整地194

第四章 水利工程管理195

第一节 堤防管理195

第三节 机电排灌管理197

第二节 自流灌区管理197

第一节 水灾198

第四节 水利管理机构198

第五章 水旱灾情和抗灾198

第二节 旱灾204

第三节 抗灾纪实206

第六编 工业209

第一章 工业体制210

第一节 私营、个体企业210

第二节 集体企业211

第三节 国营企业212

第四节 乡镇企业213

第五节 经济体制改革214

第二章 机械工业219

第一节 概况219

第二节 农业机械220

第三节 工业装备223

第四节 交通工具、设备223

第五节 通用机械226

第六节 其他机械产品227

第七节 重点企业简介228

第一节 概况230

第三章 电子工业230

第二节 电子元器件231

第三节 日用电子产品232

第四节 电讯器材233

第五节 重点企业简介234

第四章 纺织、缝纫工业235

第一节 概况235

第二节 棉、化纤纺织236

第三节 针织复制237

第四节 丝绸238

第六节 毛麻纺织239

第五节 印染239

第七节 缝纫240

第八节 重点企业简介241

第五章 轻工业244

第一节 概况244

第二节 皮革244

第三节 印刷纸品245

第四节 家具及木材加工246

第五节 粮油饲料加工247

第六节 食品加工248

第七节 制盐250

第九节 重点企业简介250

第八节 塑料制品250

第二节 化肥253

第六章 化学、医药工业253

第一节 概况253

第四节 化学助剂及其他254

第三节 电玉粉254

第五节 制药255

第六节 重点企业简介256

第七章 建材工业257

第一节 概况257

第二节 石灰257

第三节 砖瓦257

第四节 水泥及水泥制品258

第五节 涂料及其他材料258

第一节 概况259

第八章 电力工业259

第二节 发电260

第三节 供电262

第四节 用电267

第七编 商业273

第一章 商业所有制274

第一节 私营商业、个体商业274

第二节 公私合营商业275

第三节 国营商业275

第四节 集体商业277

第二节 糖、烟、酒类经营278

第一节 日用百货购销278

第二章 商业经营278

第三节 五金、交电、化工经营279

第四节 农副产品购销280

第三章 商业网点283

第一节 城区网点283

第二节 农村网点284

第四章 饮食服务业285

第一节 饮食业285

第二节 传统名点名菜285

第三节 服务业287

第一节 供销合作机构289

第五章 供销合作社289

第二节 供销合作经营290

第六章 粮油经营297

第一节 粮油经营单位297

第二节 粮油征购297

第三节 粮油销售299

第四节 仓储及调运301

第七章 对外贸易302

第一节 概况302

第二节 主要出口商品303

第一节 国营交通运输业305

第八编 交通运输305

第一章 交通运输体制305

第四节 个体交通运输业306

第二节 集体交通运输业306

第三节 乡镇交通运输业306

第五节 交通运输管理307

第二章 漕运和盐运308

第一节 运输机构308

第二节 运输路线309

第三节 运输数量311

第三章 水上交通运输311

第一节 航道建设311

第二节 船闸建设313

第三节 渡口建设314

第四节 港口码头建设315

第五节 客运业务315

第六节 货运业务316

第七节 装卸319

第四章 陆上交通运输320

第一节 公路建设320

第二节 乡村大道建设325

第三节 桥梁建设325

第四节 客运业务328

第五节 货运业务331

第六节 畜力运输332

第九编 邮电333

第一章 邮政334

第一节 邮政机构334

第二节 邮政网络337

第三节 邮政业务340

第四节 邮政设备346

第二节 电信业务347

第一节 电信机构347

第二章 电信347

第三节 电信设备349

第十编 城乡建设353

第一章 县城建设353

第一节 市政建设353

第二节 公用事业356

第二章 乡村建设359

第一节 集镇建设359

第二节 主要集镇简介360

第三节 村庄建设361

第四节 主要村庄简介361

第一节 建筑队伍362

第三章 建筑业362

第二节 建筑勘察与设计363

第三节 建筑施工364

第四节 建筑业管理367

第四章 城乡建设管理368

第一节 规划管理368

第二节 城市建设管理368

第三节 村镇建设管理370

第四节 设计方案管理370

第五章 房地产管理370

第一节 房屋370

第二节 房产管理372

第三节 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374

第十一编 财税金融375

第一章 财政376

第一节 财政体制376

第二节 财政收支378

第三节 财政管理381

第二章 税务385

第一节 税收机构385

第二节 农业赋税386

第三节 工商税收388

第四节 税务管理389

第三章 金融392

第一节 金融机构392

第二节 储蓄395

第三节 信贷397

第四节 基本建设投资401

第五节 外汇业务401

第六节 保险402

第十二编 经济综合管理405

第二节 计划编制406

第三节 计划执行406

第一节 计划机构406

第一章 计划管理406

第二章 统计管理407

第一节 统计机构407

第二节 一般统计和重点统计407

第三节 统计分析和统计监督408

第三章 审计管理409

第一节 审计机构409

第二节 审计项目410

第三节 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411

第四章 物价管理412

第一节 物价演变412

第三节 物价监督管理413

第二节 物价管理范围413

第五章 物资管理414

第一节 物资管理机构414

第二节 物资管理414

第六章 标准计量管理415

第一节 标准计量管理机构415

第二节 计量单位制推行415

第三节 计量管理416

第四节 计量标准化管理417

第五节 产品质量监督418

第一节 工商行政管理机构418

第七章 工商行政管理418

第二节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419

第三节 经济合同管理421

第四节 商标管理422

第五节 广告管理422

第六节 农村集市管理423

第七节 查私缉私和打击投机倒把424

第一节 县以上组织427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427

第十三编 党派社团427

第二节 县级组织428

第三节 党组和基层党委435

第四节 党支部436

第五节 党员代表会议和代表大会436

第六节 党领导的农民暴劫438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和三民主义青年团438

第一节 国民党淮安县地方组织438

第二节 国民党淮安县代表会议和代表大会440

第三节 三青团地方组织441

第三章 民主党派442

第二节 中国民主促进会442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442

第四章 社会团体443

第一节 工人团体443

第二节 农民团体444

第三节 青少年团体444

第四节 妇女团体448

第五节 工商业团体450

第六节 文体团体451

第七节 科技团体451

第一节 县人民代表选举453

第十四编 政权 政协453

第一章 县人民代表会议和人民代表大会453

第二节 县各界人民人民代表会议454

第三节 县(市)人民代表大会455

第四节 县(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460

第五节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462

第二章 行政机构463

第一节 县以上行政权构463

第二节 县行政机构465

第三节 乡(镇)人民政府472

第三章 人民政协472

第一节 县政协委员会议472

第二节 县政协常务委员会477

第三节 机构设置478

第四节 主要活动479

第二节 淮安县参议会482

第一节 淮安县临时参议会482

第四章 参政议政机构482

第十五编 民政 外事 侨务485

第一章 慈善福利 救济 扶贫485

第一节 慈善福利485

第二节 救济489

第三节 扶贫492

第二章 优抚 安置492

第一节 拥军优属492

第二节 抚恤 褒扬492

第三节 安置495

第二节 殡葬管理496

第三章 婚姻、殡葬和地名管理496

第一节 婚姻管理496

第三节 地名管理497

第四章 外事502

第一节 外事机构502

第二节 外事活动502

第五章 侨务503

第一节 机构503

第二节 侨胞503

第三节 侨务504

第一节 干部来源505

第一章 干部管理505

第十六编 人事劳动505

第二节 干部构成507

第三节 干部调配508

第四节 干部任用509

第二章 职工管理510

第一节 职工队伍510

第二节 劳动就业510

第三节 劳动计划管理511

第四节 劳动争议仲裁和劳动合同鉴证512

第五节 劳动保护512

第六节 职工培训513

第三章 工资福利514

第一节 工资514

第二节 福利516

第十节编 治安司法519

第一章 治安520

第一节 治安机构520

第二节 锄奸剿匪521

第三节 镇压反革命522

第四节 对“四类分子”改造522

第五节 取缔反动会道门523

第六节 治安管理523

第七节 打击刑事犯罪525

第八节 消防管理527

第九节 户籍管理529

第十节 交通管理532

第十一节 看守所与劳改队533

第二章 检察533

第一节 检察机构533

第二节 刑事检察534

第五节 控告申诉检察535

第三节 经济检察535

第四节 法纪检察535

第一节 审判机构536

第六节 监所检察536

第三章 审判536

第二节 刑事审判537

第三节 经济审判539

第四节 民事审判540

第五节 申诉复查543

第四章 司法行政543

第一节 司法机构543

第二节 法制宣传544

第四节 律师544

第三节 民事调解544

第五节 公证545

第十八编 军事547

第一章 兵役547

第一节 辛亥革命以前的兵役547

第二节 辛亥革命至全国解放期间的兵役548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后的兵役548

第二章 驻军549

第一节 辛亥革命以前的驻军549

第二节 辛亥革命至全国解放期间的驻军550

第三章 地方武装551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后的驻军551

第一节 明清时期的地方武装551

第二节 辛亥革命至全国解放期间的地方武装552

第一节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兵553

第四章 民兵553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后的地方武装553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的民兵554

第五章 战事555

第一节 辛亥革命前的战事555

第二节 辛亥革命至全国解放期间的战事556

第六章 支援前线562

第一节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支前工作562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后的支前工作566

第十九编 教育567

第二节 书院568

第一章 旧学568

第一节 府学 县学568

第三节 社学 义学 武学569

第四节 学堂570

第五节 私塾571

第二章 幼儿教育571

第一节 概况571

第二节 幼儿简介572

第三章 小学教育574

第一节 概况574

第三节 课程576

第二节 学制576

第四节 小学简介579

第四章 中学教育581

第一节 概况581

第二节 学制585

第三节 课程585

第四节 中学简介590

第五章 中等专业教育591

第一节 概况591

第二节 中等专业学校简介592

第一节 概况593

第二节 高等学校简介593

第六章 高等教育593

第七章 业余教育595

第一节 农民教育595

第二节 职工教育596

第三节 干部教育596

第八章 教师597

第一节 教师队伍597

第二节 教师培训598

第一节 管理机构599

第九章 教育管理599

第二节 行政管理599

第三节 教学管理600

第四节 经费管理600

第二十编 文化601

第一章 群众文化601

第一节 文化馆站601

第二节 乡镇农民文化中心603

第二章 文学艺术604

第一节 文学604

第二节 艺术606

第一节 概况609

第三章 戏剧609

第二节 淮剧610

第三节 话剧617

第四节 京剧617

第五节 戏剧演出场所618

第四章 电影619

第一节 概况619

第二节 电影管理机构620

第三节 电影类型和放映设备620

第五章 图书622

第一节 图书发行622

第二节 图书馆室623

第三节 个人藏书624

第二节 档案的征集、鉴定和整理625

第六章 档案625

第一节 档案管理机构625

第三节 地方特色档案626

第四节 档案利用627

第七章 编史修志628

第一节 清代以前的编史修志628

第二节 清代的编史修志628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编史修志629

第四节 新中国建立后的编史修志629

第一章 文物631

第一节 玉石器 陶瓷 铜器 钱币631

第二十一编 文物胜迹631

第二节 碑刻634

第三节 书画638

第二章 遗址639

第一节 古代遗址639

第二节 现代遗址643

第三章 古代建筑 名人故居644

第一节 古代建筑644

第二节 名人故居645

第四章 祠墓塔馆646

第一节 祠墓646

第二节 塔馆647

第五章 风景名胜649

第一节 风景区649

第二节 风景点651

第三节 古树名木652

第六章 名桥名巷652

第一节 名桥652

第二节 名巷653

第二节 文物保护单位655

第一节 文物机构及管理655

第七章 文物管理655

第二十三编 新闻657

第一章 报刊 新闻通讯机构658

第一节 概况658

第二节 报纸659

第三节 刊物662

第四节 新闻通讯机构663

第二章 广播 电视665

第一节 广播665

第二节 电视666

第二十三编 医药卫生667

第二节 医疗机构668

第一章 卫生机构和卫生队伍668

第一节 行政机构668

第三节 卫生队伍672

第二章 中医672

第一节 淮医源流673

第二节 淮医医家系谱675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676

第四节 中草药677

第三章 医疗和护理678

第一节 医疗设备678

第二节 科室设置681

第三节 医疗技术682

第四节 护理685

第四章 防疫685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685

第二节 寄生虫病防治689

第三节 结核病防治691

第四节 皮肤病防治692

第二节 癌症治疗693

第一节 肿瘤调查693

第五章 肿瘤防治693

第六章 医政和药政694

第一节 医政694

第二节 药政695

第七章 卫生保健696

第一节 卫生运动696

第二节 农村卫生697

第三节 公共卫生697

第四节 妇幼保健699

第五节 干部保健701

第二十四编 体育703

第一章 学校体育703

第一节 概况703

第二节 体育教学704

第三节 体育师资705

第四节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业余体校706

第五节 施行体育锻炼标准和学生运动会706

第二章 社会体育710

第一节 职工体育710

第二节 农民体育710

第三节 体统体育711

第四节 国防体育712

第五节 老年人和伤残人体育712

第三章 竞技体育713

第一节 体育运动项目713

第二节 体育训练723

第三节 教练员和裁判员724

第四节 体育人才输送724

第五节 承办竞赛727

第四章 体育机构、团体及设施730

第一节 体育机构与团体730

第二节 体育设施731

第二十五编 科学技术733

第一章 自然科学733

第一节 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733

第二节 科技队伍736

第三节 科技成果737

第四节 科技普及745

第二章 社会科学747

第一节 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747

第二节 学术研究748

第二十六编 社会751

第一章 人口752

第一节 人口规模752

第二节 人口构成758

第三节 人口控制764

第二章 人民生活767

第一节 农民生活767

第二节 城镇居民生活769

第一节 回族772

第三章 少数民族772

第二节 其他少数民族773

第四章 宗教776

第一节 佛教 道教776

第二节 基督教782

第三节 伊斯兰教784

第五章 会道门785

第一节 小刀会785

第二节 其他会道门787

第一节 谚语788

第六章 谚语、歇后语788

第二节 歇后语791

第二十七编 民谷793

第一章 经济习俗793

第一节 农事习俗793

第二节 商贸习俗795

第二章 生活习俗800

第一节 服饰习俗800

第二节 饮食习俗801

第三节 居住习俗805

第四节 出行习俗806

第五节 卫生习俗808

第三章 礼仪习俗808

第一节 生育习俗808

第二节 生日习俗810

第三节 婚嫁习俗811

第四节 丧葬习俗817

第四章 岁时习俗820

第一节 岁时节令820

第二节 庙会824

第一节 忌读828

第五章 忌讳和陋习828

第二十八编 方言833

第一章 语音834

第一节 声韵调834

第二节 二字连续变调835

第三节 声韵配合关系表836

第四节 音节表836

第五节 同音字表839

第六节 与普通话对应关系852

第二节 天文时令855

第一节 概况855

第二章 词汇855

第三节 农事动植物856

第五节 人品婚丧860

第六节 其他词汇861

第三章 语法862

第一节 词和短语862

第二节 句子863

第四章 标音举例864

第一节 语句864

第二节 民歌865

第三节 短文866

第五章 方言例释869

第一节 《西游记》中的淮安方言例释869

第二节 《老残游记》中的淮安方言例例释879

第一章 人物传略881

第一节 古代人物881

第二十九编 人物881

第二节 近、现代人物898

第二章 人物表929

第一节 进士929

第二节 知名人士933

第三节 旅居港、台和国外知名人士935

第三章 人物名录937

第一节 举人937

第二节 先进人物939

第三节 地、师级及以上领导人941

第四节 高级知识分子941

第五节 革命烈士943

第三十编 附录947

第一章 文献947

第一节 文告 文件947

第二节 信件953

第二章 碑记 咏淮安诗 楹联957

第一节 碑记957

第二节 咏淮安诗962

第三节 楹联971

第三章 邑人蓍作目录972

第一节 民国以前邑人蓍作目录972

第二节 民国时期邑人蓍作目录990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后邑人著作目录994

第四节 旅居港澳台和国外邑人著作目录996

附:张达事件始末999

后记1003

淮安市志编纂机构和编纂人员1005

第四节 亲属称谓8585

1998《淮安市志》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钟士和主编;淮安市志编纂委员会编 1998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